派驻村第一书记感悟:扑下身谋出路当好强村富民的“引路人”

更新时间:2024-09 来源:网友投稿

2023年5月,我被派驻到x担任第一书记,不知不觉,现已驻村一年,从刚开始的无从下手到现在的得心应手,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抓猪书记,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扑下身,沉下心,当村级发展的明白人。融入群众是驻村工作的第一课,也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前提。作为90后,基层经验不足,刚到村的时候群众们大都不相信我能当好这个第一书记,于是我俯下身子,迈出步子,怀着空杯心态,虚心向村干部请教,快速融入到了村干部之中。同时,我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走村入户与群众唠家常、询困难、话理想,面对面畅谈交心,进一步拉近了彼此距离,挨家挨户走访一圈后,基本摸清了村子基本情况,融入到了群众之中,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为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我每月认真组织党员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中国GCD章程》《中国GCD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规章制度,促进了班子团结,增强了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此外,还组织党员与群众结成帮带对子,从转变观念、提升服务、发展产业等方面率先示范,定期开展群众会、院坝会,做到与群众共商出路、共议难题,形成支部领头、人人当家、人人参与、人人共治的格局,使得村民发展从以往的想法散、力量小、抗风险能力弱逐步向集中统一力量的联合体发展,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

谋出路,强信心,当强村富民的引路人赵书记,我们周围几家人想养猪来卖,但又怕生病,你看有啥好办法没有?在与群众的交流中多次听到此类咨询,这是农户在发展养殖过程中技术储备不足、信心不够的反映,我与村干部讨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制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协助村申报了千万工程建设四有农家和美乡村特色小寨发展项目,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协助村干部科学规划种植烤烟1300余亩、稻油轮作300亩、推进140亩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和87亩旱改水工程等。

---此处隐藏2033字,下载后查看---

本着群众的事就是第一大事的态度,为解决农户发展技术不足的问题,我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先是在村创办乡村技术小课堂,定期为有发展种植养殖意愿的农户在饲养管理、动物防疫、疫病诊治等方面进行专题讲解,让农户学会科学种养殖;再通过实际上门把脉解决问题,入户一对一指导、实操,提升农户技能储备,对发展确有困难的农户,无偿提供了价值1万元的农资,切实帮助农户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开展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控等指导,我还在x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为全乡养殖户进行授课,将科学种植、养殖技术由村辐射到乡,与养殖户、种植户们携手并进,共同推动产业振兴。

强技术,夯基础,当产业发展的领航人。村级集体经济建有2500头规模生猪养殖场1个,在提级改造后急需运营产生收益,我了解后,利用各方资源与村干部积极联系国内各生猪养殖企业,在经过与多家企业积极磋商后,达成租赁协议,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每年15万元收益。

为进一步提升群众发展信心,我坚持以引导为主、以科技提升产业发展的理念,积极对接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带给农户,向有发展生猪养殖意愿的村民发放黔猪配套系黑猪仔猪40头并引入配套养殖技术、长期跟踪养殖情况,目前经100余天的饲养,猪只均重近200斤,新品系猪种的耐粗饲、节粮、抗病性好的优点得到养殖农户广泛好评,群众也因此事亲切地将我称为抓猪书记。此外,结合村山地、林地资源优势,我对接多方资源,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林下食草肉禽(新品系渝州白鹅与三穗麻鸭)产业,向农户、合作社免费发放鹅苗600只、鸭苗500只开展林下养殖试点,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热情高涨。通过以点带面,示范效应,极大地提升了农户发展信心,切实帮助当地村民拓宽增收途径,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谋实事,心连心,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要让党组织和村集体在群众心中有分量,必须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种植的水稻、玉米发生大面积病虫害时,我便寻求专家到村实地查看,对症提出防治办法,组织村干部落实措施,避免了种植户的进一步损失;当得知郭某户发生交通意外时,组织村干部上门查看病人情况,并帮助该户报销医疗费用;监测户郭某某要种玉米,联系专家上门为其提供技术指导;胡某户的猪进食异常,立刻上门诊断提供解决办法……密切联系群众,入户走访,与群众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持续帮助落实惠民政策,加强对村内特殊、困难人群的关注,做好对因病因灾因意外导致生活困难群众的关心与帮助,助力村做好合医缴纳、养老保险收缴、反诈防控、防溺水宣传、森林防火、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及时发现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是我的工作日常。

驻村就是和群众在一起拉家常、谈发展。在往后的驻村工作中,我将会继续毫无保留地将自身所学运用到群众的发展当中,将论文书写到大地上,以科技力量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展现当代农科青年工作者的青春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