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需求方规模经济发展的平台逻辑
4.用实干推动发展、取信于民
5.以改革解题促发展破题
---此处隐藏16706字,下载后查看---
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要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统筹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推动发展从“有没有”转向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要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创新中的“绿色”,强调的是一种价值观、文明观。绿色技术创新重视生态环境指标,推动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在绿色发展观的指导下,绿色技术创新更加重视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力争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关系。社会经济的需要,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要,而“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都是消费者的需要”。如果不加以限制而任由人们疯狂消费,最终将造成生产的严重浪费和资源的严重枯竭。绿色低碳转型就是生产和消费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加快升级,对绿色节能环保产品和优质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应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费观,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消费观,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消费上的公平与和谐。总书记指出:“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绿色消费是各类消费主体在消费过程中自觉贯彻绿色低碳理念的消费行为,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共存的消费方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包括绿色产品、物质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等。低碳绿色消费是市场走向良性循环的关键,可以为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驱动力量,从根本上推动实现生产和消费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
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只有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才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人类历史上因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导致经济衰退、文明消亡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守好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过去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碳排放特征,高能耗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重,高增长积累的环境问题具有复合型、综合性、难度大等特点,污染重、损害大、风险高的形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因此,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牢底线思维,着力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各类生态风险与挑战。
处理好国内和国际的关系。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总书记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从签署并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从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到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我们积极提供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被写入联合国文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的绿色发展,为地球增添了更多“中国绿”,扩大了全球绿色版图,既造福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通过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实践,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面向未来,我们还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开展绿色发展双多边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总书记主席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指出:“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美丽中国画卷徐徐铺展。”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求我们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