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问题
一是群众自主参与意识不强。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工作任务开展,行政化色彩明显,居民志愿服务意识淡薄,参与积极性不高。具有活力的民间志愿者组织较少,志愿者注册数量多,但真正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少之又少,群众对志愿者工作的概念、价值、工作方式缺乏正确理解,普遍认为志愿者工作是“免费劳动力”“白干活”“做做样子”等等,导致志愿服务工作有名无实。
二是志愿服务实效性不强。志愿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除了医疗、教育等系统的志愿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服务技能外,大多数志愿者只能从事比较简单、缺乏一定专业技术含量的“大众性”志愿服务工作,比如探访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打扫街区卫生、组织募捐活动、指挥公共交通等,在紧急救援、医疗服务、社会咨询、文化传播等领域专业力量不足,志愿服务效果不理想。长期性、系统性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开发较少,志愿服务碎片化、零散化,导致志愿者在评估自身参与志愿服务价值时大打折扣,后续参与积极性不高、持续性不强,流失率不断上升。
三是志愿服务机制不够健全。大部分志愿服务组织仅仅完成志愿者统一注册,选拔门槛较低,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导致有的志愿者仅凭一时兴起,并没有长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心理准备;有的大学生志愿者只是为了完成学校指定的任务,或给自己的履历“增光添彩”,不能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中;有的离退休老年志愿者虽然经验丰富、热情高涨,但身体难以胜任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要求;有的在职中青年志愿者由于工作和家庭原因,无法为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志愿者岗前培训和管理激励机制不健全,一些志愿服务者缺乏基本素质和工作技能,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极易出现“好人好心办错事”等现象,而有的管理者认为志愿者是自愿服务的,不便严格管理,加之奖励机制不完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志愿服务活动质效不高。
---此处隐藏1364字,下载后查看---
二、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志愿服务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站、AAA、微短视频等新媒体,积极争取行业部门的宣传舆论配合,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宣传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的时代意义,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加强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宣传报道志愿服务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吸引不同年龄段的群众积极参与行业、社区、乡镇等组建的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大力宣传倡导志愿者团队之间、志愿者团队与社区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建立信息互通共享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培训指导,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按照志愿服务项目要求,依托行业协会和基层宣传教育基地,根据志愿者自身特长开设不同种类的培训班,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把志愿者初次培训、阶段性培训和临时性技能培训结合起来,重视志愿者骨干培养,跟踪掌握志愿者接受培训、参加服务的情况,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和服务任务,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衔接。吸纳高精尖人才加入志愿者队伍,围绕文化传播、心理咨询、卫生急救、就业咨询、灾区救援等方面,不断整合资源、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打造更多便民惠民的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和特色亮点品牌,提高社会志愿服务的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志愿服务保障。积极探索注册志愿者网络招募和管理新方法,引导志愿者填写志愿服务活动计划及成效,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登记备案制度。根据服务类型、服务时长、服务质量划分志愿者层级,严格按照志愿服务者“升降级”制度,对长期不服务、服务质量差的志愿者实行降级或收回其志愿者身份。通过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志愿服务论坛、公益沙龙等活动,优化培训课程设计,开展志愿礼仪、项目策划、社工基础等课程,不断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把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对组织得力、效果显著、表现优异的党员志愿者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通过党员典型示范,引领全社会志愿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采取“财政拨付一部分、社会募集一部分、自己解决一部分”等方式,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公益性基金会和公民个人进行资助,形成多渠道、社会化的志愿服务筹资机制,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搭建交流平台,提高行业发展层次。组织推选专业的志愿者机构负责制定统一的志愿者选拔、使用、管理、考核等行业标准,对志愿服务项目设计、流程管理、督导评估等方面进行细化明确,根据社区、公共服务单位、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志愿者招募计划,合理分配、最大化利用志愿者资源。建立志愿服务团队交流平台,每个团队针对在队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平台分享心得体会,互相学习探讨,寻求互助合作,帮助团队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按照“需求在哪,志愿服务就到哪”原则,加强不同行业、社区与志愿服务团队的交流沟通,用活用好志愿服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