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走入人民群众心中

更新时间:2024-03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GCD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创新理论越发展、越丰富,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要求就越迫切,用理论武装群众的工作也就越重要。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自己独特的话语表达和理论内涵。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好地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就要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亲和力,努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走入人民群众的心中。

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宣传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责任感。宣传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党员干部作为宣传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重要群体,担负着引领方向、凝聚共识的责任和使命,应自觉把宣传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摆在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在宣介中国式现代化上多做思考、多花精力、多下功夫,提前梳理群众关切,提前研判传播效果,并把宣传阐释任务贯穿业务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努力提高宣传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确保把党中央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宣传工作本质上是做群众工作,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时,要求党员干部站稳人民立场,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入手,挖掘中国式现代化与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用人民群众乐意听、听得懂的语言,讲通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用常情常理激荡人心、激发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思想共振、凝聚共识、共创伟业的美好局面。

开展分众化的传播。分众传播是指传播主体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用不同的方法传递信息的一种传播形式。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信息传播的必然趋势。相对于群体化、同质化传播而言,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能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产生出更多的亲和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就像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所说:GCD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置身于中国式现代化浪潮中的人民群众,会因为年龄、性别、区域、职业、知识结构等等的不同而对中国式现代化关注焦点不同。要更好地宣传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使不同的受众都能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亲和力,就必须具体地分析受众的生活背景、社会经验、认知结构等,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容与他们需要之间的关系,对他们开展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加强议题设置、选题策划,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进行编码、解码与建构,切中不同受众特点,为人民群众揭开理论抽象的面纱,使理论可亲可近、可学可用。

---此处隐藏1168字,下载后查看---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一大来源,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的重要阵地。因此,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要做到话语内容既来源于日常生活又很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也意味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要始终发挥人民群众主力军的作用。但是,当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宣传阐释多是深奥的政治性话语,对于一些群众而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仍停留在说理层面,不太明白这一理论的内涵和目标,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与日常生活和自己切身利益关涉不大的政治话语。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时代需要的产物。理论的宣传阐释归根到底要落脚在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上。不让人民群众弄懂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话语的深意,就很难让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真正发挥主人翁精神,树立主人翁意识。为此,应该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活话语体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与日常生活的对接。面向群众需要、立足群众困惑,以人民群众听得懂的生活化语言讲透讲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案,让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嵌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让人民群众在亲身实践中感知、领悟和深切认同这一理论,从而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以广泛共识凝聚起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增强中国式现代化传播的实践合力。宣传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的传播工程,需要整体设计、协同推进、共同发力。总体来说,要求我们以人民为中心为宣传导向,以服务群众为宣传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以精准化、全覆盖的传播格局,做大做强宣传矩阵,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具体来说,要求我们把宣传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作为重点工作之一,通过走访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努力在解决住房、医疗、教育、卫生等具体民生问题的过程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传播融入各种文化创建活动中,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转化为广大群众的思想财富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专家学者要深入人民群众生活中实地调研,把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阐释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为人民群众深入学习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彩的讲座或通俗的教材;把握好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充分抓住受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状况,综合多种手段、创新表达方式,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格局,使人民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理论因立足现实而有魅力,因回应现实而生发活力。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只有走入人民群众心里,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才能转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这也是我们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真正意义。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于凌炜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