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三大重点”,打造聚民“磁场”
SHI委坚持牵头抓总,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融入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工作,认真组织、协调推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为汇聚各方力量、响应群众需求的为民服务平台。
拓展理论宣讲。在巩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基础上,聚焦作风建设,围绕学习“虚”突出问题,紧盯党政主要领导,开展“局长大讲堂”,每月开展一期,市直部门“一把手”轮流上讲台讲政策、讲思路、讲发展、晒成绩,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围绕全市党员干部,创新开始“领导干部大讲堂”,定期邀请各级专家学习开展党的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各方面的辅导和培训,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近年来邀请了XXX、XXX等专家学者到XX授课15场次;围绕基层群众,依靠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充分发挥“五老”“乡贤”等三十多多支百姓宣传队伍,让理论“活起来”“热起来”,使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夯实志愿服务。依托志愿服务云平台,按照“1+13+N”志愿服务队伍架构要求,充分挖掘各单位人才资源,组建XXX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服务总队,下设理论政策、文化文艺、助学支教、医疗健身、法律援助、扶贫帮困、党员先锋、模范志愿、青年志愿服务、巾帼志愿服务、职工志愿服务等60支志愿服务支队,志愿小分队300余支,构建起了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志愿服务网格。各志愿服务队结合自身优势,瞄准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提供精准化服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赢得群众的赞誉和支持。
强化资源整合。坚持整合和共建融合,着力在夯实基层、打牢基础上下功夫,真正让资源活起来、设施用起来、人气聚起来。一方面,整合资源,各县区、乡镇街道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因地制宜将党建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等各类阵地整合贯通。另一方面,联创共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为统领,充分发挥各级文明单位资源优势、工作经验,结合职能职责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助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持续深化、全面铺开。目前,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XX个,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XX个、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XXX个,实现了中心、所、站全覆盖。
---此处隐藏2025字,下载后查看---
推进“三心”融合,探索实践“新路”
XX市推进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融媒体中心、市群众文化艺术中心“三心”相融,共建共享,创新实践活动,催生文明之花。
场地相融。统筹文化项目建设、融媒体中心项目建设,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级融媒体中心和市群众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展览馆等群众活动场所)整合统一安排,从场地上奠定“三心”融合。依托融媒体中心和群众文化艺术中心,打造文明实践“阵地资源库”“文明实践库”“宣讲素材库”等数据库,实现“三心”阵地互动、资源互享、内容互融、机制互补、人员互补的良好格局。
活动相融。建立和完善活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与现场工作的记者、志愿者、文化文艺工作者实时交流互动,让媒体从业人员既是党的声音的传播者,又是文明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优秀文化的引领者。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统揽,充分利用新时代大讲堂、学习强国、党员干部教育网、AAA公众号等各种学习平台“随身学”“时时学”“码上学”。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道德讲堂、“我们的节日”、DJ学习教育、“十进”基层宣讲、市级联动宣讲、科技文化下乡、上专题党课、“微心愿”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官方发布+多角度互动”信息格局,实现文明服务“来源多元、发布多元、形式多元”的良好局面。
多元相融。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延伸文明实践的手臂,借助舆论主阵地聚力作用、辐射作用,在电视、微博、网站基础上,开通了头条、AAA、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多个平台,打造志愿服务“爆款新闻”产品,做到文明实践网上网下同步,线上线下互动。XX市还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数字乡村融合,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数字乡村平台,通过数字赋能,提升文明实践实效。如,XXX县XX村通过“数字乡村”平台的曝光台,对家庭环境卫生比较整洁的农户进行上榜表扬,对个别村民的不良行为进行曝光警示,督促改进的同时让其他村民引以为戒,鼓励村民相互监督、相互评比,以“文明户”“示范户”带动卫生“脏、乱、差”的农户,形成人人共建文明乡村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