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质灾害发生发展一般规律及防范处置具体措施

更新时间:2024-09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约80%的陆地国土面积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地质灾害防治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01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灾害类型看,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情等级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

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此处隐藏1796字,下载后查看---

开展重大基础工作。持续开展全国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重大隐患综合遥感识别,提高隐患精细识别水平,加强重要区域和重大隐患动态监测,为针对性开展排查巡查、监测预警提供“靶区”;推进专业监测预警设备建设,加强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的技术支撑指导,开展监测预警实验成效评估,加强新型监测装备研发、预警方法研究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对重点集镇人口聚居区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开展1:1万地质灾害精细调查工作,科学划定风险区,进一步深化“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工作。强化地质灾害风险源头管控,加强规划控制。

加强重点隐患防范。充分利用综合遥感识别、汛前全面排查结果,结合群众报灾和隐患点核查情况,研判可能发生的风险,识别确定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重要隐患并将其作为年度防范重点。

督促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单位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制度,建立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等制度,完善防灾预案,落实防灾措施,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会公众防范自救能力和生产经营单位防灾意识,针对重大工程建设活动区、重要隐患点、极高—高风险区,在汛前面向受威胁人员至少开展一次应急避险演练,加强区域气象风险预警、专业设备预警与群测群防的高效联动,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预警响应闭环管理制度,明确各有关单位响应责任和措施,以雨情汛情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为信号,及时启动预案,做到“需关尽关、应停尽停、当断尽断、该转尽转”,防患于未然、化险于事前。

扎实推进重点工作。推进各类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实施,积极开展调查和风险评估,落实危岩隐患监测预警等措施。按职责分工认真履职,开展暴雨洪涝灾区、地震影响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区等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编制实施。

深化气候变化、台风影响等复杂情况下地质灾害响应与风险时空特征演化规律研究,加强会商研判,强化事前避险转移、事中应急处置和事后抢险救援。加强基础研究,主动协调相关部门积极应对复合型灾害和灾害链。强化综合遥感手段应用,加强冰崩、冰湖溃决、坡面洪流等引发地质灾害排查,提前划定风险区并制定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