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双区协同三全育人”育人体系实践探索报告

更新时间:2024-10 来源:网友投稿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往往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培养,而忽略了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各环节对学生的影响。“三全育人”作为一项创新育人理念,强调了育人的全面性,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也重视学生在道德品质、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等方面的素养,有助于将学生塑造成为品德高尚、专业过硬、人格健全、富有理想、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三全育人”总体思路

(一)推进校园“五育”共融

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推进校园“五育”共融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对高职学校而言,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协同发展并不是简单素质教育的改革范畴,而是新时代下应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教育治理综合课题,更是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这就要求学校要打破传统育人观念,创新育人体系,贯通育人环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而是要造“三全育人”的整体氛围。

xx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秉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规划设计,加强资源保障,坚持“五育并举”,积极探索,求实创新。通过德育,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政治观念;通过智育,提高学生学科知识素养、创新思维技能、实践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意志力;通过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观、鉴赏力、创造力和高尚情操;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此处隐藏4206字,下载后查看---

通过xx的抗战美术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中国抗战的历史洪流中,曾涌现出无数富有责任担当的爱国美术家,因此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可以通过介绍丰子恺、董希文、张光宇、闻一多等诸多画家在xx的事迹,使学生明白这些美术家即便在抗战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饱满的创作热情,绘制出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画作。同时,他们还不忘利用手中的画笔,以笔当枪跟xx人民一起战斗,为抗战宣传频繁举办画展,将画展门票收入和卖画所得部分或全数捐赠给前方将士或灾区难民,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史实,“引导学生从中感悟抗战精神,并将这一精神融入艺术创作中。使作品传达出勇敢、坚毅、积极向上的品质,让作品具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3]

(二)教材编写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编写相关教材,将xx抗战美术资源融入教材内容,为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笔者在过去几年中到xx省图书馆、档案馆甚至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处,搜集了大量有关xx抗战美术的图片文字资料,撰写了25万字的有关xx抗战美术研究的初稿,里面包含了抗战时期美术家在xx的生活状况、抗战时期xx的绘画艺术、抗战时期xx的美术展览、抗战时期美术家在xx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考察,创作及转型等内容。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图文并茂,大量选取经典的以及一些尚未披露的xx抗战美术作品图片,并配以一定的讲解和理论分析。以期在现在和今后的高校美术教学中能更好地将xx抗战美术资源融入高校美术课堂。

四、结语

xx抗战美术资源是高校美术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将其应用于教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等方面,不仅可以丰富高校美术的内涵和形式,还可以传承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尽管在应用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和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xx抗战美术资源的研究和应用,推动高校美术教育和创作的不断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美术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xx抗战美术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