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公司)

更新时间:2024-09 来源:网友投稿

---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A总书记强调:“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速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进程,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对做优做强国有资本,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尤为重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煤炭企业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大,需要逐步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管理机制,加强煤矿劳动用工管理,提高用工效率和质量,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外部压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围绕“深化改革、从严管理、实现突破”工作主线,聚焦“市场化、专业化、契约化”管理目标,着力构建“集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深入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形成“干事有岗位、发展有平台、晋升有通道”的人才工作格局,为企业夯实发展基础、释放发展活力、集聚发展势能、提高发展质量。

建立人力资源一体化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坚持“精简高效、科学统一”的原则,大力精简归并职能相关部室,压缩管理人员职数和规模。按相近业务专业化重组的原则,积极推行大部制改革,采取合并、划出、撤销等方式,对原有一些机构设置庞杂、业务相互交叉、多头双重管理、沟通衔接不畅等相关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坚持“职责明晰、优势互补”的原则,减少职能交叉和机构重叠,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围绕“优化信息系统功能、夯实信息数据库、融合业务平台”工作思路,依托信息数据资源,重点深化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建设,不断完善组织机构、人员基础信息、人事调配、劳动合同等模块信息,实时监控人员流量与流向,实时管控各层级单位、机构、人员结构变化。搭建起人力资源系统协同平台,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网站和服务平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四化”(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化、专业协同化、功能实用化)目标。

建立契约化、市场化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人力资源潜能。彻底打破统包统配管理机制,引入契约化管理机制,变行政化管理为市场化管理,坚持“放”和“管”两轮驱动,赋予契约化管理单位用工自主权,实行自主经营、自主创收。同时,建立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契约化、市场化用工管理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流动,为企业适应新发展阶段新要求提供新的动力引擎。全面推进员工岗位管理新机制,构建管理、业务技术、操作技能三大序列三条通道的职业晋升机制,每个序列各成体系,构建起若干个任职级别的分层分级递进通道,推行“三个转移”市场化用工模式,鼓励机关向基层转移、辅助向一线转移、管理向技术转移,促进用工结构优化。坚持工资分配“双倾斜”,向井下、边远艰苦地区、盈利创效的单位倾斜,向工作环境条件差、安全管理责任大、业务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倾斜。

转换人力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能。实施“双向选择”机制。坚持成绩公开、指标公开、自愿平等、双向选择、竞争择优。一是在保证集团公司人员总量不增的前提下,结合各单位用工需求计划,科学合理确定各单位分配人员指标。二是按照分配单位范围,由毕业生本人根据个人意愿到意向单位填报就业志愿。三是按照分配指标根据毕业生综合成绩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择优录用。建立一线历练培养机制,树立一线培养人才观念。坚持专业对口、学用一致、面向基层、面向一线的原则,将毕业生分配到各单位基层区队、车间等生产一线进行岗位锻炼,从操作岗位做起,与一线职工同工同酬同待遇。推行竞争择优上岗常态化机制,推行公开竞聘上岗机制,树立起“薪酬靠岗位、岗位靠竞争、竞争靠素质”用人导向。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统一在集团公司范围内组织公开招聘,为“能干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机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打造“用武”平台。积极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升级战略,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交叉挂职锻炼、岗位主任工程师等为依托,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以特色亮点树评工程为抓手,重点实施一批应用面广、示范性强的xx技术研究项目,为企业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可靠技术支撑。具体来说,一是打造人才培训基地,采取“入职有老师、定期有讲师、练技能有实训基地、学理论有网络题库”的全程培训模式,为人才成长提供“营养供给库”。强化学徒试点落实。二是坚持“企校双制、工学一体”原则,在矿井单位开展学徒试点工作。三是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带高徒。立足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并以技能大师为带头人,带高徒、传绝技,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四是搭建成才岗位平台。设立主任工程师岗位,为工程技术骨干人员搭建新的工作平台,在集团公司机关和各矿井单位安全、生产、技术部门畅通技术职务晋升途径,提高员工学技术、学技能、作贡献的积极性。组建大学生班组,安排大学生班组主动承担一些安全生产课题、技术改革等科技项目攻关,使他们学有所用,用有所成,把基层班组作为大学生施展才华、磨炼毅力的重要平台。建立岗位交叉轮流制,打破了以往定人定岗工作制,增强企业人才技术支撑力度,为员工成长搭建学以致用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