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证明,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数十年来,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正是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推动世界共同繁荣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对外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深化了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也标志着中国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更高水平的开放成就,进一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一、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国际社会不仅看到了开放的中国所展现的自信自强与责任担当,也感受到了中国开放给世界带来的互惠互利与共同发展。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总书记指出:“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开放是全球化背景下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科技进步、增进人文交流的关键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不断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不仅在过去数十年间显著增长,而且已经连续x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对外投资连续xx年稳居世界前三,资金流向覆盖全球xxx个国家和地区。面对当前全球经济新形势新挑战,也唯有坚持扩大开放,才能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影响力和主动权,推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
---此处隐藏14288字,下载后查看---
四、深刻把握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中化深入实施“人才兴企”计划,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着力构建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机制链一体化大格局,将人才活力转化为创新动力。
高质量抓好人才教育培训。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是打造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的基石,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中国中化紧扣“关键少数”和重点人群,精准培育具备创造新质生产力潜力的管理型人才。先后举办党组管理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专题轮训班、年轻管理人才专题轮训班等,坚持不懈用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提升管理人才理论素养和服务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履职能力。未来,将进一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健全完善“四个以学”制度机制,坚持问题与目标导向相结合,通过举办提升管理人才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系列培训班、聚焦企业重大问题的专题研讨班等,持续加强管理人才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管理人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水平。
高标准构建人才引进体系。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中国中化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制定《中国中化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中国中化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拓展多元化引才渠道和方式,聚焦重点和优势产业链,通过“引凤筑巢”引进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下一步,将加强对引才工作的统筹管理,持续提升人才引进的系统规划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差异化、一站式解决方案,制定围绕高层次人才的保障支持政策,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高水平做好人才激励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只有充分释放人才创造活力,才能让各类人才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集聚。中国中化坚持“科技领航、业绩牵引、运营卓越”的奖励导向,重点表彰和激励在科技创新取得突出成果、经营效益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围绕重点平台、重点项目、重点人才等科技激励保障的三个着力点,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激励保障力度。未来,将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围绕重点项目配套激励措施,推动项目收益分红、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职务技术成果赋权改革等中长期激励扩面实施,推动薪酬资源优先向高科技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倾斜,激发创新动能,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