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7日,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9月8日,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总书记再次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总书记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此处隐藏241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这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相比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加依赖高素质、创新型的劳动者通过使用先进的劳动工具来组织、整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开展生产活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具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也需要能够熟练运用新质生产工具、在前沿技术转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技艺精湛、代表行业最高水平的大国工匠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快速壮大、素质大幅提升,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当前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技岗不匹配等问题,迫切需要发挥大国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梯队。
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加强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般规律看,新质生产力会催生一些部门的增长,主要包括动力产业、先导产业、新型基础设施产业和引致性产业这四大类部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通用技术、先导技术、新型基础设施技术和传统产业改造技术。这些技术和产业一起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以人工智能这一当前最重要的通用技术为例,已经渗透到了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部门,形成了一系列先导技术,以及全新的产品和流程,催生出一批即将进入产业爆发期的先导产业。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汽车领域,催生了智能网联汽车这一全新产品,形成了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环境感知等相关的先导技术,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生态也在快速形成。
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加快培育发展数据、算力等新质生产力要素,进一步提升数据要素供给质量,健全数据要素市场体制机制,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以释放数据红利,形成更加完整贯通的数据链。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优化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通过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助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放大各自比较优势、合力发展,因地制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持新发展格局。
除了以上三点,在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也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作为生产经营主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身处中部地区的一家钢铁集团,近年来不断创新升级,实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重点品种钢销量占比达到62%,为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深海一号”等多个“超级工程”提供优质钢材产品。同时也要考虑到由于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活动使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难以产生短期的投资回报。多数处于初创阶段的科创企业通常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引入更多金融资源,引导长线资金不断加大供给,而强化金融创新、加大金融供给,正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需要引导支撑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加大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投入力度,通过财政和税收支持,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同时,政府还需要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处理好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如督促地方进一步找到自身优势,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确保各地在布局新质生产力中迸发比较优势,携手而进。新时代新征程,各地要清晰把握自身在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定位,放眼长远、多方发力,确保产业政策、经济政策、金融政策以及用地、人才、技术投入等“一路绿灯”,营造更优质的创新环境和制度体系,继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做好产学应用的结合,确保实现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全面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迸发更蓬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