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创建”,整合有效资源,延伸阵地服务功能,提升文明实践工作实效。一是创建基础阵地。建立镇村两级联动工作机制,坚持镇村同频同步原则,截至目前,全镇建设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3个,实现镇村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其中x村、x村荣获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十百千”示范阵地。二是创建体验阵地。创新打造“田园联合体”实践体验阵地,建立“田园联合党委”,实施“3+2+5”产业发展战略,依托果蔬速冻加工厂、堆肥厂、秸秆压块厂3家企业,发展千亩果园项目、野猪岭项目2个项目,打造林富村浆果、*村柞蚕等5个村特色产业基地,为周边村屯提供就业岗位340余个。通过实践,村民增强了产业技能,鼓了腰包,富了脑袋,生活品质、文明程度、创新能力同步提升。三是创建网络矩阵。打造乡村直播间云阵地,通过“直播+宣教”“直播+文化”“直播+旅游”“直播+销售”“直播+展示”等形式,组织开展思想教育、文化传承、乡村旅游、线上销售、实践活动等直播34场次,将文明实践工作延伸至村民眼前指尖,打通文明实践工作“最后一厘米”。
---此处隐藏424字,下载后查看---
二、实施“队伍建设”工程,促进文明实践常态长效
聚力“三个优化”,全面激发党员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浓厚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一是优化志愿服务网格。组建镇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队1支,村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队35支,注册志愿者933人。每年组织镇村志愿者开展关爱老人、慰问留守儿童、未成年人普法宣传教育等主题活动94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530余场(次),提升了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参与率。二是优化理论宣讲联盟。推进文明实践宣讲队伍建设,组建镇级文明实践讲师团1支、村级宣讲员32人,吸纳乡村带头人、驻村大学生、模范典型等组建特色宣讲队伍16支,打造宣讲示范基地1个,建设宣讲示范点32个,充分发挥文明实践“德信大讲堂”“村村大喇叭”“乡村小课堂”等载体平台作用,年度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70余场(次),惠及群众6500余人(次)。三是优化志愿服务品牌。建立多层次、专业化的队伍培训体系,创建志愿者培训基地1个、培训点12个,组织开展普及培训、骨干培训、实践培训等线上、线下培训活动66场次,培训志愿者人数达2000余人(次),孵化培育“青年志愿”“普法有我”“守护未来”等志愿服务品牌队伍8支,其中,镇志愿服务大队荣获市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x等5人荣获优秀志愿者称号。
三、实施“内容建设”工程,丰富文明实践活动内涵
聚焦“三个突出”,坚持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推进文化惠民和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为目标,不断谱写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新篇章。一是突出“村系列”,激发文明乡风新动能。组织开展编撰“村史”“村志”“村歌”、拍摄“村全家福”、建设“村史馆”等活动,记录村庄历史、保护村庄文化,让乡愁可寄、乡思可依、乡情可系。组织开展农民“村晚”演出活动,切实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焕发乡村文明新内涵,x村连续14年举办农民“村晚”,2021年x村“村晚”被央视专题报道。二是突出“典型示范”,引领文明乡风新风尚。以典型培树为有效载体,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孝老模范”“美丽人家”“致富能手”“五好家庭”等评比活动,评选出镇级“美丽人家”325户,五好家庭120户,孝老模范72名,致富能手182人,其中x荣获全国模范调解主任,*等荣获省级劳动模范称号。三是突出“文化活动”,注入文明乡风新活力。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辐射作用,精心谋划“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突出元旦、春节、三八、端午、中秋、七一等重要节庆日,组织开展乡村广场舞、秧歌舞、村晚演出、玫瑰巡演、满族祭祀等活动,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强大精神力量。其中,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玫瑰节演出活动连续举办三年,现场观看人数达6000余人(次),网络浏览量达35万次,我镇村民自编自演的《前进吧我美丽的家乡》节目,在牡丹江市农民文化节“阅读助力人生”朗诵演讲比赛荣获一等奖。
下一步,我镇将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实践阵地为依托,在理论知识宣讲、主流价值观践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移风易俗深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