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村社区总面积39.24平方公里,社区辖有8个居民小组,群众535户2088人。东村社区干河、菜子箐两个村民小组完成易地扶贫搬迁91户360人(原建档立卡52户193人,同步搬迁39户167人)。安置地为山脚社区雷打坑,于2017年12月启动建设,2018年5月实现搬迁入住,项目总投资约2400万元。经动态管理,目前防返贫预警监测对象112户464人(含原建档立卡脱贫户),涉及8个居民小组。近年来,东村社区以“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和“党建强村、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文化兴村”的定位,全面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以打造“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三张文化名片为目标,将“红色+绿色”公式嵌入社区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先后被评选表彰为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森林乡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美丽村庄、昆明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市级“五星级”示范党总支、昆明市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昆明市出列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实训基地、昆明市科普示范村和嵩明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在集体经济增收方面“拓思路”
一是立足村情“拓思路”。东村社区属于水源保护区,一产“受约”、二产“受制”、三产“受束”,立足于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社区党总支积极找准定位申报产业项目,争取项目资金1174万元,建成70亩高原特色种植基地、30亩瓜蒌种植基地、100亩矮化苹果种植基地、1700平方米圈舍、1500平方米烤烟烘烤车间、30亩高标准番茄种植基地,建成帮扶车间1个,2021年带动农户增收12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增加47万元,在增强党组织“造血功能”的基础上,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让群众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富裕。二是着眼市场“拓思路”。乡村振兴不仅要坚持“引进来”的思路,更要有“走出去”的眼界。东村社区结合地处山区、集体经济薄弱、创收增收困难的实际,不断拓宽思路,改变局限思维,变换新的视角,积极向县委组织部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在嵩明县城购买商铺,每年集体经济创收3万余元。
二、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找门路”
---此处隐藏1216字,下载后查看---
三、在多产融合发展方面“开新路”
一是挖掘优质资源“开新路”。有效挖掘红军长征过东村的红色文化资源,投入207万元打造嵩明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县内外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3万余人次到东村开展主题党日、爱国主义教育体验等活动,“红色+绿色”的发展方式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融合,2021年累计带动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以及群众增收达20余万元。二是提升产业结构“开新路”。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带动群众番茄、蜂蜜、核桃、板栗、矮化苹果等特色农产品增收,仅十月国庆期间,农产品销售收入就达13万余元。三是“农文旅”融合“开新路”。聚焦东村社区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资源优势,持续走好东村社区“农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在乡村振兴中跑出“加速度”。在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美丽村庄基础上,借助良好的生态优势和沉浸式的红色文化,2022年“五一”期间,东村社区共吸引了嵩明县内和昆明周边地区的游客共15000余人进行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体验和观光,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和富有特色的餐饮服务为社区集体经济带来了约32000余元的经济收益,为近百名社区群众提供务工岗位,累计帮助群众实现增收24000余元。
四、在基层治理方面“探出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东村社区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和文化禀赋,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家园、系统谋划推进基层治理,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探索出解决村民“刚性需求”、贴合乡村实际的“七化”治理理念,即:硬化修路、解决“揪心事”,亮化照明、温暖“归家路”,美化饰墙、展现“新面貌”,净化治水、传递“东村情”,绿化美园、塑造“高颜值”,文化聚心、绘就“同心圆”,网格化固本、构建“好机制”。通过创新治理方式,夯实了乡村治理这个根基,全面开启了东村社区推进乡村振兴从夯实基础向“质变”发展的新篇章。
东村从一个贫困村冲出重围、涅槃重生为一个脱贫出列村、示范村庄,是七彩云南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小缩影”,现在的东村人正在续写新的东村故事,通过进一步打响“三张名片”,将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走得更快、更实,奋力创造出一个更富裕、更美丽、更和谐、更文明、更幸福的新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