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在重点行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能技术人才。随着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步入了“快车道”。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使得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得以衔接和融合,这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政策导向为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带来了重要机遇。职业院校应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推动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协同发展,通过引入企业相关的创新和管理要素来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促进院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以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一、产教融合对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影响
(一)产教融合为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市场导向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准确定位行业、企业、市场的需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培育可以转化的研究成果,服务于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职业院校尚缺乏以行业、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导向的发展机制,院校内开展的研究与市场导向未形成良好的串联,导致成果转化可能性及有效性小。产教融合坚持服务发展、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能支撑。据此,产教融合的实践可以将职业院校的科技创新发展与企业市场需求联结,形成学校、企业、行业相衔接的沟通平台,学校准确掌握行业技术和趋势,从而能够精准调整科技创新方向和研发内容,满足市场需求。学校和教师树立市场意识和开放的科研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学技术研究。
(二)产教融合为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发展搭建提升平台
在产教融合的指导下,企业的资金、技术和转化平台等要素将与科研过程相结合,同时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必将改变科技创新发现过程空壳现象,提高创新的实用性和成功率。产教融合将学科专业与产业相结合,将创新与转化相结合,同时也将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科研与创新教育的协同发展,形成高校师生与中小微企业紧密协作的创新生态系统。科技创新成果不仅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也可以转化为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培训资源,为企业提供创新型人才并开展在职职工培训等。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合作研发,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推动科技创新的步伐;产教融合模式促进了职业院校与企业实践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实践平台和技术支持,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产教融合为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发展创建了一个开放、协作的创新生态系统,职业院校能够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形成技术交流、人才流动和资金支持等多方面的合作关系,推动科技创新的全方位发展;产教融合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能够接触到创新型企业的文化和氛围,培养对创新的追求和热情,促进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产教融合模式可以帮助职业院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并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科研成果可以更快地投入市场,推动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此处隐藏3291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职业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可以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实现。这样的合作关系既可有助于双方资源共享,还能确保双方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期合作与支持。第二,拓展合作领域。合作不应局限于实习实训项目,还应覆盖科研项目、技术创新等更广泛的领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更多方面获得与实际科技创新相关的经验和培训,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第三,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产教融合双方之间的及时沟通与交流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确保教育培训内容与实际产业需求保持一致,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促进双方资源的高效利用,加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
(二)优化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
第一,根据产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职业院校应根据企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备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加强实践环节设计。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如实验课、实训课程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技能。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第三,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科研项目。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科研项目。通过参与真实的科研工作,学生可以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第一,综合考量学生能力。除了传统的学术成绩评价外,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考量。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使评价更具有参考价值。第二,注重实践项目评价。实践项目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途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项目评价机制。通过评估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表现和能力发展情况,更准确地了解其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第三,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如美国的综合评价体系或德国的双元制评价模式。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可以更好地优化我国职业院校的评价机制,使其更贴近国际标准和实际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