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科创产融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主题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4-11 来源:网友投稿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2023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以“科创产融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交流座谈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探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新路径,共同谋划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同时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践意义。

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就是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追求更先进的生产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可以看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全面创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配置,即增强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提高劳动资料的科技含量、拓宽劳动对象的可用范畴以及优化三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由此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丰富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此处隐藏4899字,下载后查看---

打造高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是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重要载体,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领域,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化重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着力构建能承担重大项目工程的“国之重器”。要集中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资源,围绕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组织跨学科研发团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痛点问题,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要发挥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牵引作用,加大对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鼓励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联合企业、金融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促进各类创新力量强强联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形成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人才集聚效应,持续加强与高水平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从而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产出。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的基础研究。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能带来生产力的跨越式前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基础研究。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必须坚持“四个面向”,切实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从面临的“卡脖子”技术瓶颈中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努力成为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通常需要组建团队联合攻关,并且具有研究初期技术路径难以明确、研发风险较高等特点,要建立健全有利于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制度体系,引导高校科研人员聚焦原创性、引领性的基础研究,支持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组建创新团队,着力推动多学科跨领域的协同科技攻关,以取得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要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组织模式,营造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继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动力。

健全有组织科研的多元评价制度。科研评价发挥着科技创新的“指挥棒”作用,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否则将给科技创新带来不利影响。构建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研评价体系,必须坚持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的不良倾向,打造多元分类的科研评价体系。多元分类科研评价要同时考虑论文和非论文形式的科技成果,重点关注科技成果的创新质量和水平,突出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和效果,从更多角度来评价科技创新的贡献。要考虑科研活动中人员、平台、项目等不同评价对象的特点,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不用类型科研活动的考核评价体系分开。要构建适用于研究周期不确定的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方式,逐步打破基于固定评价周期的科研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基于里程碑式成果的科研人员、平台、项目管理模式,积极营造不急功近利、风清气正的科技创新环境。

同志们,科创产融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协同推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科创产融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