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新征程事业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4-09 来源:网友投稿

2023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之后,围绕这个新概念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础、最重要的理论范畴之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总书记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向新台阶重要理论指引。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深刻理论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新征程的高质量发展。

一、系统理解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全面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一是从系统论角度来认识新质生产力。深刻学习阐释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我们可以从系统论角度来理解新质生产力。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系统,从系统论角度看,一个系统可从“要素——结构——功能”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生产力系统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工具)、劳动对象要素组成,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组合(如生产单元、企业、产业等)存在,具有改造和利用自然、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功能的有机整体。不同时代,生产力系统要素内涵变化以及生产力要素组合结构的不同,都将推动形成那个时代的现实生产力,发挥相应的功能作用。新质生产力系统,是当代的生产力系统,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劳动对象要素组成,这些新型要素的“新型”内涵主要是以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趋势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生产力要素发生的质的变化。新型劳动者代表现代劳动力的转变,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通常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强的学习能力,不仅掌握传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工作环境,具备跨界融合的综合能力。新型劳动工具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机器人、物联网、自动化制造设备等新型劳动工具迭代涌现,这些新型劳动工具的创新使用必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新型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生产技术的发展,使得海量数据和信息可以被有效地收集、处理和利用,从而催生成为新型劳动对象。

---此处隐藏7940字,下载后查看---

三是统筹战略协同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构建要素高效配置、产业有机协调的体制机制,进而推动产业门类之间、区域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资金技术劳动力各要素之间的高度协同耦合,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高效协同的产业运行状态和发展格局,从而使得现代化产业结构呈现出高级化、合理化演化趋势。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的协调性方面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科技和产业“两张皮”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市场化对接融合机制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实体经济产业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不平衡,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还不够,经济“脱实向虚”趋势明显,呈现出“过早制造业化”和“过快去制造业化”的倾向,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还有待推进,产业融合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程度不够,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有待深化。这要求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形成“科技—产业—金融—教育—人才”高效联动局面,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教育良性循环,推进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有效协同,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深度融合,从而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协调性。要进一步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各类产业要素有效流动配置,基于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完善高新园区、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布局。

四是深化对外开放性。深化对外开放性,要建设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全面开放的产业体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强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方面的开放,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市场、规则和标准的联通,深化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促进金砖国家数字化、工业化、创新等领域的合作。要培育更多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促进我国产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在全球竞争中提升自己的产业竞争力。

五是强化产业安全性。未来我国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受到以下三种挑战:首先是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导致的极端情况下产业链断供停摆的底线型产业安全风险;其次是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大国博弈背景下战略性产业发展滞后引发的发展型产业安全风险;再次是美欧等发达国家推动全球产业和创新体系“去中国化”导致的开放型产业安全风险。此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较为突出,粮食、铁矿石、石油等对外的依赖性比较强。由于我国特殊的饮食习惯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食用油需求远超其他地区,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始终在75%以上。作为钢铁工业的基础原料,铁矿石是对国民经济、国防工业都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平均在75%。原油对外依存度持续高位给国家能源安全带来较大风险挑战,2019年之后,我国原油依存度均在70%以上。

六是提升过程包容性。一方面,注意避免现代化进程中“极化效应”,要探索出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背景下主动利用数字经济消除可能出现的“数字鸿沟”,在创造高质量就业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更加积极地预防和消除城乡之间、社会不同人群之间的数字基础设施鸿沟,更加主动地推动数字技术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最大程度地扩散应用,更加主动地通过政策性的教育培训推动劳动者技能更好地适应数字技术进步,更加主动地将数字经济创造的灵活就业转化为国家支持促进的正规就业,使数字经济红利尽可能广泛地惠及社会大众。另一方面,不能信奉经济发展过程一定会所谓“涓滴效应”,而要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通过分配制度的完善来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包容性,使得全体人民都能够分享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成果,从而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