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随着农用电动车、三轮车数量增加,农用车引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多发频发,特别是进入农忙时节,农用车超载、违规行驶、非法载人等问题更加凸显,给基层社会治理和安全监管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亟需重视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一些群众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对交通违法行为警惕性不足,认为交通事故都是偶然造成的,存在“凑合”“侥幸”“无畏”负面心理,主观认识上存在误区,日常生产生活中违法载人、违法搭载、人货混载等现象比较普遍,安全隐患较大。镇村党组织对道路交通普法宣传实效性不强,群众对交通法律知识没有真正入脑人心,一些群众无证驾驶、争道抢行、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等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大部分农用车驾驶人员年龄偏大,开车随意性大,应急处险能力不足,用农用电动车接送学生,出门不戴头盔,不按规定停放车辆,极易发生摔伤、碰撞等不安全事故。
二是
道路交通管理难点突出。近年来,农村驾驶人员和机动车量不断增加,主要道口、农贸集镇各种车辆混杂,面包车人货混装、驾驶报废农用车、摩托车无牌无证无盔等现象是管理的盲点和难点,农村道路交通压力日益加剧。农村公路条件、基础设施相比高速公路质量较差,一些砂石运输车辆严重超载,道路损坏严重,路面清扫、路基修复及杂草清除等道路养护工作不到位,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农用机械故障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逐年增多,一些群众怕花钱,认为不出大问题就行,对车辆机械检修不及时,很容易成为交通事故的肇事者与受害者。一些群众在公路沿线打碾晒粮、堆物占道、乱设摊点,严重影响交通安全。
---此处隐藏1531字,下载后查看---
二、对策建议
一要加强宣传引导,下好安全防范“先手棋”。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和培训纳入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以农村青壮年和老年人为重点,采取易懂、易记、易接受的方式,加强群众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充分利用农村逢集日、学生接送、大型集中宣传活动等有利时机,采取集中讲解、发放宣传资料、摆放宣传展牌、现场安全演示等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道路交通法规,引导群众遵规守纪,增强安全防护意识。严格落实镇村属地监管责任,充分发挥镇村网格化管理作用,利用各类会议,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在乡村中小学校开设交通安全教育课,增强中小学生风险防范能力。
二要整合社会资源,壮大综合执法“主力军”。坚持警务前移、警力下沉,整合警力资源,推行“一村一警(辅)”改革,破解农村交通安全管不到、管不住、管不了的难题。探索开展“警保合作”,逐步建立警保合作劝导站,将保险公司协保员、营销员融入到农村交通劝导员队伍,形成公安、保险人员共同履行交通劝导、安全宣传、信息采集、隐患排查和事故调处职能的管理格局,提升农村交通安全管理覆盖率和农村机动车投保率。通过招录专职“路长”壮大“路长”队伍,建立农村交通安全协管员、信息员、联络员制度,充分发挥好群防群治作用,担起农村道路隐患巡查、违法劝导等交通管理任务,弥补警力上的不足。
三要健全制度机制,念好常态管控“紧箍咒”。压实乡镇政府、相关职能单位、村级“三方责任”,建立执法监督联动机制,整合乡镇综合执法、安委会、派出所、司法所等工作力量,加强道路、农用车辆、人员“三个管控”,联合开展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常态化整治农用车载人、不戴头盔上路、超载、酒驾、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加强农村道路违法车辆线上预警、线下拦截处置,对违法行为实施精准打击。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动员镇、村、组三级网格员,地毯式开展农机安全大检查,严格排查审验日期,详细记载车辆保养、常见问题处理等情况,靠实责任主体,坚决杜绝安全隐患。
四要强化政策保障,筑牢基层基础“压舱石”。深化农村公路智能防控体系建设,加大监控设备、违法电子抓拍设备等科技装备投入,排查优化视频点位布局,增加农村道路巡逻管控覆盖面,改进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实施农村道路安防设施工程,在临水临崖、急弯陡坡和事故多发路段,修建挡阻墙,设立交通标志和标线,在人员密集的道路口和重点隐患路段增设警示标志牌、根弹性警示桩、塑胶减速垄、警示爆闪灯、弯道反光镜等,提示驾驶员谨慎驾驶。加强项目争取力度,对弯道大、坡度陡、狭窄等路段进行维修改造,拓宽路面,提高行车视距,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