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工作情况
近年来,市民政局聚焦老年人便利就餐需求,整合多方资源,大力推进爱心食堂建设,逐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着力破解老年人“一顿热饭”难题,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
(一)建设情况方面。在工作推进中,按照“不搞一刀切、注重可持续”的原则,充分做好老年人就餐意愿调研,掌握老年人口分布情况及就餐需求状况,优先选择建设意愿强烈、老年人固定就餐人数较多的村(社区),因地制宜开展爱心食堂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正常运营爱心食堂共160处,其中城市爱心食堂44处,农村爱心食堂116处。
(二)兴办模式方面。以兴办主体作为分类标准,目前我市爱心食堂的兴办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村(社区)主办(109处、占68.13%)。由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组织工作人员为老年人做饭,公益岗、志愿者等提供一些服务,我市大部分爱心食堂采取该模式兴办运营。二是餐饮企业主办(35处,占22.57%)。由餐饮机构投资建设或依托现有饭店建设并进行市场化运营,除为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外,社区居民均可前来用餐。三是依托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现有养老服务设施兴办(15处、占9.37%)。委托养老机构等现有养老服务设施兴办运营,给予减免房租及相关政策支持。
(三)服务标准方面。全市大部分爱心食堂采取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采取阶梯式优惠的方式进行收费。爱心食堂每周至少运营5天,根据老人用餐特点和时令季节变化,提供适合老年人营养需求的配餐,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每周制定食谱,并提前向老年人公开。
---此处隐藏1447字,下载后查看---
(三)可持续运营有困难。与市场化餐饮相比,“公益、惠民”是爱心食堂最主要的特征和最大的区别。在实际运营中,城市社区食堂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盈利能力相对较好,但是农村爱心食堂难以实现自我“造血”,缺乏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可持续运营压力较大。
三、下步工作启示
(一)激发“主动性”是最关键的先决条件。坚持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和适度新建相结合,多种方式推进爱心食堂建设,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索将将爱心食堂建设纳入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积极引导餐饮企业、物业服务企业等参与建设和运营社区食堂。要摸清辖区内老年人分布、就餐需求、资源场地等情况,精心统筹谋划,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协调多方力量,利用农村幸福院、闲置房屋、闲置学校等场所建设爱心食堂,确保每个食堂都建在老百姓所需之处、想建之地。
(二)保障“吃的好”是最基本的服务功能。要建立完善涵盖爱心食堂建、管、用全过程的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监管和日常监督,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等重点领域各项制度,提升规范化运营水平。探索通过设置集中“配送点”、组织资源力量送餐上门、邻里互助取送餐等多种方式,提供送餐服务,着力解决行动不便老年人用餐问题。要以爱心食堂为阵地支撑,按照“食堂+”建设运营理念,延伸功能辐射边界,叠加政策宣讲、健康医疗、文娱健身、便民志愿等多种养老服务场景,引导各方志愿力量和资源向爱心食堂下沉倾斜。
(三)保证“可持续”是最重要的核心问题。要指导爱心食堂面向全体居(村)民提供服务,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以市场价格增加收入。积极组织党员、公益岗、志愿者等参与爱心食堂的日常运营工作,有效解决食堂和用工需求。积极探索设立村(社区)慈善微基金,发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乡贤能人捐款捐物,引导子女履行赡养义务,着力构建“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多元参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