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经验做法

更新时间:2024-09 来源:网友投稿

近年来,xx县xx镇xx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唱响党支部领办经营主体“重头戏”,写好集体经济发展“大文章”,奏出富民增收“致富曲”,通过“托管+”、“劳务+”、“农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探索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0年的10.4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52.17万元,年均增长100.41%。

托管+服务,土地生出“好钱景”。当前,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方式,但种地与务工两头难以兼顾,农民土地托管意愿强烈,规模集约经营趋势明显。xx村抢抓“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机遇,村股份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签订土地经营权委托合同,由党支部领办的农丰现代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服务。

“托”牢底线。一直以来,粮食作物相较经济作物亩均收益低,农户、经营主体种粮的积极性不高,镇村落实粮食安全生产任务的担子重、压力大。xx村党支部领办的农丰合作社将全村8022亩耕地全部流转托管,由合作社自主种植或流转给大户经营,用足用活粮食直补和土地托管试点村补贴政策,有效解决了农户、经营主体不愿种粮的难题,守牢守好粮食安全生产“底线任务”。

“托”出活力。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耕地候鸟式经营、低价转包经营现象普遍,小农户分散经营的弊端日益凸显。xx村以“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方式,为农户提供保姆式土地托管服务,将土地“化零为整、集体托管、规模经营”,有效提升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出效益。同时,通过土地托管,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农民有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更多机会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释放出全村65%以上富余劳动力,有效激发了农民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稳定增收的活力。

“托”起效益。农田产出率低、种植效益不高是长期困扰农民群众增收的难题。通过土地托管,合作社或经营主体采取耕、种、防、收、秸秆处理等全环节经营、全过程管理,每亩地生产成本降低80元,亩均产出收益从1000元增长到1200元,实现了农业生产降本增效。同时,在保证农户600元/亩土地租赁费用的基础上,盈余部分按照村集体、农户、合作社1:5:5比例进行二次分红,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效益。2023年村集体土地托管增收6.4万元,农户分红28.8万元。

---此处隐藏2394字,下载后查看---

农机+服务,订单作业“当主角”。土地流转托管后,农户大部分农机闲置,与经营主体对接不畅,缺乏长期稳定订单。xx村着力做好土地流转“后半篇”文章,建队伍、搭平台,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供给,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规模化发展。

整合资源,组建队伍。按照“入社自愿、利益共享”的原则,合作社吸纳有意愿的农机业主带机入社,有效整合本村农户闲置机具设备和劳动力资源,组建起拥有播种机、打草机、收割机、拖拉机等25台农业机械的服务队,并明确专人专项负责农机管理工作。

集体牵头,多元服务。农机服务队成立以来,建立统一定价、统一派活、统一验收、统一核算的运行机制,采取“经营主体点单+合作社派单+农机业主接单”的方式,提供耕地、播种、收割等多元化服务。订单验收完成后,合作社向经营主体统一收取作业费用,并按3元/亩的标准提取自留,剩余部分全部归农机业主所有。

多方共赢,助农增收。合作社发挥组织优势,提供门类齐全的农机、规范标准的服务,让经营主体“只进一家门”,一改往日四处盲目招工、作业良莠不齐的窘境;经营主体稳定充足的订单,让农户提高了农机使用率,让农机成为助农增收的“加速器”。2023年,合作社开展农机服务800余台(次),入社农机业主年增收入10余万元。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最终落脚点在于服务群众、引领发展。xx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推行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起“农、社、企”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土地经营从“小户分散”到“适度规模”,富余劳动力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农业机械从“单枪匹马”到“集团作战”,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最大程度激发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形成了村级组织连心促振兴、农民群众放心托土地、经营主体全心抓生产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