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23年6月7日至8日,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再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论断,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认识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和战略性任务,更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在多民族国情和多变世情的复杂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我国推进国家治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要求,对于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崭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意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从形式上认可我国领土的完整性与政权的合法性,更要在实质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心理认同、情感依赖、态度肯定、积极评价,厘清内外之别。对内亲如手足,各族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外团结一致,不卑不亢,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彰显大国风范。
---此处隐藏11918字,下载后查看---
(四)强化文化情感归属,系牢精神纽带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前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层次的体现。文化包容、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这三重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是提升文化认同的三大方向。
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推动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民族特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先进时代文化。我们要积极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互动繁荣,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综合性与包容性;深入挖掘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自信;保持和弘扬中国革命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铸牢中华民族意识的过程中,坚守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担当、敢于自我革命的伟大传统;创新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时代文化,丰富文化的时代内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为其注入时代活力。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各民族价值共识。在多民族价值文化差异以及西方多元价值的冲击背景下,凝聚各民族的价值共识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生活中形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完善发展的民族财富,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导向,理应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应该通过普及教育、创新宣传、实践培育等多种方式,“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价值认同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三是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认同,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情感的认同,即“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对本民族利益、语言、居住地域、历史习俗等的亲近、喜爱和维护,对本民族的敌人和出卖民族利益的败类的憎恶、鄙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涵的中华民族情感认同,来源于各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与交往,是民族团结、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汇聚。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通过强化情感认同、增强各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以合力应大变。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在共同生活、革命、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发展的民族情感资源,并通过教育、实践,唤醒各族人民的民族情感、民族记忆,培育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温情、眷恋等美好感受,从心理、精神、记忆等更深层更内在的方面提升其情感认同。来自:组.织^工作“日*常网材料来自:组.织^工作“日*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