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思政课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需要我们坚持“两个结合”,全面把握文化力量根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思政课建设文化力量根基的内涵要义,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思政课各门课程相融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一、筑牢思政课建设文化力量根基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思政课建设要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根基,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引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关键在人才,关键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全球视野的人才,要求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思政课建设必须筑牢文化力量根基。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中,铸就了优秀的思想观念、道德品格和人文精神,形成了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文明突出特性,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鲜明标识,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力量所在;在中国革命漫漫征途中,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正是依靠革命文化所内生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GCD才能够带领人民克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由弱胜强的历史性转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所在,伟大的事业需要有伟大的精神文化作为引领和支撑,需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铸牢青年学生的信仰信念,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此处隐藏4288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遵循学科规律,促进全面融合。要遵循思政课学科规律和要求,注重将丰富的文化资源有机嵌入到思政课的知识体系中,一方面,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理基础,另一方面,升华思政课知识体系的文化价值意蕴。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需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结构的优化、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入手来阐解文化的价值,既分析社会存在对文化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又强调文化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引领作用,要从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出发,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入手,来讲解革命将士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气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时,就要特别注重从文化冲突对历史进步的影响入手,深刻阐述“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讲清楚中国革命文化在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所呈现出的精神激励的作用,要运用大历史观讲透彻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从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层面上,阐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契合性、相互成就性;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时,就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将上述文化价值和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目标任务和本质要求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内在意蕴的理解,等等。
第二,坚持精准对接、分类施策。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注重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筑牢文化力量根基。对于公共基础课程教育,要注重将文化力量根基融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要求中;对于专业教育课程教育,要注重分类设计、分类推进,将文化力量筑基与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结合起来,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对于实践类课程教育,要注重将文化浸润到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过程中,以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总体上来说,不同专业课程既有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的共性目标,也有特殊的内在规定性,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传导,需要探索不同的内容方式,做到一院一议、一课一议,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性是进步文化的本质属性,要创新文化培育的方式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内心的感悟和现实践行去把握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文化筑基的过程中,要积极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场景构建、平台设计、机制激励、学业评价改革等,以案例式、讨论式、浸入式的教学方式,讲深讲透讲活文化故事,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口述史实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微电影微视频创作,参与各类文学艺术的创作和鉴赏、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兴趣爱好传播文化正能量。
第四,以“大思政”课夯实文化力量根基。文化体现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取得的成果,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必须统筹融汇各种资源,不断形成思政课建设的文化合力。要通过“四大”来推动文化筑基工程:一是大课程。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以跨学科论坛、交叉学科沙龙、通识课程整合等,推动跨学院、跨校、跨国别学科联动,将中外文明、古今文化所涉及的文学、艺术学、历史学、人类学、传播学进行教学整合,将大文科相互贯通所形成的厚重文化成果融入文化筑基内容体系中。二是大资源。要将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圣地、优秀人物、重要文物、感人故事、优秀作品植入力量根基中,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形成的文化创新样态,以大数据和浸入式场景为支撑,不断丰富文化筑基的资源内容。三是大师资。要充分发挥文化大师的人文教化作用,设计更多学生耳熟能详的方式,让学生与文化大师面对面开展互动交流,以大师的人生奋斗历程和文化创造成就作为筑基引领,使同学们在大师的言传身教中不断自我激励成长。四是大实践。文化的力量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通过建立文化经典教学基地、文化创新实践基地等,常态性机制性开展“重走长征路”“礼敬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身边”等主题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